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才能平庸者不会得到人的倾慕属于正常,但是有些看似没有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精明的人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他具有和别人一样会犯错的缺点,反而成为其优点,让人更加喜爱他,这种现象被称为出丑效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警惕“完美”陷阱
捧心蹙眉,因其病态更增其妍,西施之美今人已无缘得见,但她手抚胸口娇娇弱弱的形象却深入人心。哇,几近完美的仙女竟然也会生病,这让凡夫俗子的我们心头一松,原来大家都一样,吃五谷生百病。然而,正是这“病西施”却成了最为国人喜爱的女子之一,甚至不惜造出个“东施效颦”的故事来做反衬。
文化审美如此,在人际交往中亦然,有个专门的词叫“出丑效应”,说的就是“精明之人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但不是缺点,反而成为讨人喜爱的优点,这让习惯了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喜欢“高大全”形象的我们不得不困惑:“完美”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有点小错误的人反而更受欢迎呢?
才能平庸之人不受人喜欢,大家对此习以为常,毕竟“人往高处走”,比自己优秀的人才会成为榜样,也才会在榜样的激励中明确前进的方向与汲取上进的动力。“水往低处流”,如果眼睛总是朝下看,那只会降低身份、拉低智商,人生变成“坐滑梯”,哧溜滑到底。
“样样都行,永远第一”,这样的人不是更适合作为榜样,受到大家的喜爱吗?为什么反而“优势”变成“劣势”,“优秀”化成“阻隔”,同样不受人待见?如果仅仅批判大众的小心眼,说他们“羡慕嫉妒恨”,怒怼他们这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卑微心态,表面上似乎说得通,但“一棍子打死一片”的简单归因,似乎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过于优秀,太过完美,这样的人早已脱离凡间,踏上神坛,神仙一样的人物“人间哪得几回闻”啊,试问又有几人会真正地喜欢神坛上祭祀的仙儿呢?“可敬而不可亲”,成了普罗大众对待这类人的普遍心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恐怕是最好的态度。
“精明而不失小错”,因其“精明”,所以“优秀”,因其“犯小错”,所以“不完美”,这样的人走下神坛,融入人间,“可敬更可亲”,在率性而为中不失榜样的引导,试想,谁不希望身边多几个这样的人物,他可以是领导、长辈,也可以是同事、同学,还可以是街坊邻居、路人甲乙。他们不完美,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开启智慧,也可以提供帮助、渡过困厄,更可以让我们感受生命的平等、生活的温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倒了”,不要轻易责怪旁人的“冷眼”,更不要动不动“甩锅”给世人的“看客心理”。“完美”人设的轰然坍塌,往往就在于当事人太专注于营造“人设”的钻营,反而深深掉入“完美”的陷阱,陷阱本就不完美,你却生生用虚假的外衣修饰这陷阱,堕入其中无法自拔,最终害人更害己,不是这世道人心太冷漠,而是你自己对“完美”人设太过痴心。
“优秀”,人人皆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追求“优秀”的大道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但“完美”也许只是“皇帝的新装”,当你沉迷其中时人人都在嘲笑你的“赤裸裸”。“小错误”不可怕,何必整日装着掖着,偶尔犯之,不但不损害形象,反而因了真实,让你更加可爱。
人生一世,不应在平庸中碌碌无为,但也应警惕“完美”,不要在“优秀”的迷雾中沉醉。让我们敞开胸怀,以“真诚”处事,以“善良”做人,到时自然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瑞典作家梅特林克曾这样描绘生活中那些非凡的普通人:“在星期日不去酒店喝个醉,却安静地待在他的苹果树下读书的农民;厌弃跑马场的纷扰喧嚣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个成语叫“炊烟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见炊烟》。诗词中有更多的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
人与人的沟通需要借助表达,有时候,表达可以化解误会,增进情感;有时候,表达可能会招致误解,引发争议......表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香雪“换铅笔盒”,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可能是迈出的第一步,可能是艰难的那一步,但常常是关键一步。在时代变化、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