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的是“隐忍苟活”,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兰亭集序》中说:“死生亦大矣。”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解析:
综合来看,这三则材料体现了“生”与“死”的价值权衡——何时应舍生取义?何时需忍辱负重?两种选择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屈原以死守节,司马迁以生践志,均体现对生命终极价值的重视。写作时不能停留在评价古人的生死观,应该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
范文:
生命的重量
长河奔涌,淘尽多少肉身凡胎,却将那些在生死抉择中迸发的精神镌刻成永恒。生命的重量从不以长度丈量,而是看它能否在时光的熔炉中,锻打出灵魂的纯度与光泽。
汨罗江畔的屈原,衣袂翻飞如裂帛。当"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成为负累,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化为利刃,他选择以江水为墨,将生命淬炼成永恒的诗行。"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不是对生命的轻慢,而是对高洁的极致守护。在楚国的残阳里,他的纵身一跃让肉体沉没,却让精神升腾如凤凰涅槃。千年后我们仍能听见,那声决绝的浪花在历史深处回响,如同青铜编钟的余韵,震颤着每个追求尊严的灵魂。这种赴死的勇,是灵魂对世俗的宣战,是用生命为尊严签下的永恒契约。
长安狱中的司马迁,鬓角已染霜色。宫刑的耻辱如巨石压顶,却压不弯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脊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死亡成为逃避的捷径,他偏要选择最艰难的活法。在世人的冷眼与嘲骂中,他将血泪酿成墨汁,在竹简上刻下历史的心跳。那些深夜里竹简与刻刀的私语,是文明在暗夜中的拔节生长。他的"苟活",是把屈辱折叠成翅膀,是让苦难成为理想的注脚。就像丝绸之路上负重的骆驼,在漫天黄沙中留下通向文明的足迹。
有人说,屈原太偏执,何不"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人说,司马迁太卑微,何苦"忍辱含垢"求全?却不知,二者看似对立的选择,实则统一于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屈原的死,是以生命为火把照亮世道人心;司马迁的生,是以岁月为战场赢取精神胜利。正如《诗经》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坚贞,真正的高贵不在皮囊存续,而在灵魂走向。当道义成为标尺,生死便不再是单选题,而是灵魂重量的计量器。
站在时代的渡口回望,那些在生死间作出抉择的先贤,早已化为星辰照亮苍穹。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面对"舍生取义"的极端考验,却依然需要思考:当生活的琐碎试图稀释理想,当现实的重压试图弯折脊梁,我们能否像屈原那样守住内心的皎洁,像司马迁那样忍下暂时的委屈?在这个选择日益多元的时代,生命的重量不在于选择生或死的姿态,而在于是否在每一次呼吸间,都让灵魂保持站立。
愿你我都能懂得:生,当如敦煌壁画历经风沙而明艳如初;守,应似龙泉青瓷承受窑火而温润如玉。如此,方能在生命的终章,坦然对自己说:吾生,无负于心,无愧于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从预制菜到预制朋友圈(提前构思,撰写好内容,在合适时机发布的朋友圈)……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预制的讨论热度不减。当生活变成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有人认为,只有负重前行,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也有人觉得,减重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有三种年龄:自然年龄(即人在自然界的年岁)、生理年龄(即人的身体机能状况年龄)和心理年龄(即人的心理状态、精神境界年龄)。我们无法控制前者,但是可
启智学校正举行主题辩论赛,辩题是“提出问题与给予答案哪个更重要”。正方观点是“提出问题比给予答案更重要”,反方观点是“给予答案比提出问题更重要”。请你任选一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