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数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但有人认为,随着时代变化,经济发展,人与人之间讲求平等,那些代表着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请你根据亲身经历或身边事例,或记叙,或议论,把你关于礼仪的故事和见解告诉我们。(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范文:
礼付于心,仪形于表
有句已烂熟于心之开场白如下:中国是礼仪之邦。不知现今还可面色凛然道之而无愧于心者有几多,他们不是瞑目不视,就是被蒙蔽洗脑太彻底。礼仪之邦之名,事实证明,中国有愧于此名号已久矣,理智的做法是,我们暂且弃置其于一旁,三省乎己后,再来掂量是否够格,能把这顶帽子再带上去,否则,全然是一场笑料。
所谓礼仪,在中国人眼里,是一定要做给别人看的东西。故无旁观者,则无以发挥其作用。所以这个国家的人前人后判若两人者颇多了起来,而国人心里又有多少时候全然有礼仪的概念之存在呢?隆重场面上的彬彬有礼者,或许会成为客散后的口出不逊者,前一秒钟的绅士可能后一秒转身为口无遮拦的伧父。但如今在公共场合能保矜持者也不多了,我们常常能闻见地铁抑或巴士里唾沫飞溅、激情昂扬的通话,其内容让周遭者听得再清楚不过,反而使这些不经意间窥得隐私的听众很不自在,而当事人却若无其事,自顾自谈天侃地;另有爱好随地吐痰者不计其数,身在公共场所,一定要一吐为快,还不大喜欢“浪费”纸巾,于是常常悠然漫步时身侧蓦地迸出一阵液体出喉声,方侧目一探究竟,地面已余下晶亮的痕迹于日光下熠熠生辉。
谈及“仪”,毁之者更无数,以至于众人到了浑然无觉的麻木地步。譬如我们似乎习惯于着寝服者用塑胶拖鞋啪挞作响于街巷之景,觉得无伤大雅,然如何也无力承受椰林细沙上出现的三点式女郎,一定有顽固不化者,奋起用老朽的手指颤动着指点而呵斥。此情形虽可笑,却也值得我们捧腹后深思一会了。
国人这样酣畅淋漓的生活方式使外宾费解不已,我们实在是无从用礼仪之邦的名号去涵盖这些生活细节的不洁。纵使护国者不惜出尽一切风头宣扬中华道德的无端高尚,然而要想为此作些辩护,已是不可能。事实掷地有声,将我们硬扣上的名号砸得残破如断枝。
我们还同时以为礼仪之邦的公民是亲切而友好的,然而事实非也。
试问擦肩而过的路人,曾几何时在眼光交会时慷慨予你一抹笑,我是难得遇见二三,居然皆是金发碧眼者。至于本国同胞,不用说在国内面部表情阴沉,就连出国而行偶遇一二,我试图招呼,而对方的反应都是避开眼光。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够否认国人固然有开朗大方、礼仪风度极佳者,而这一类人也曾为我的旅途携来欢乐与喜悦,但寥寥之数在我们庞大全体的俯瞰下,比例仍然不忍正视。
尝进入弹簧门内的快餐店购吃食,一番等待,携“战利品”欣欣然而归,走至门前,前方同向者推开了门,由于双手腾不出空隙,我很自然地尾随而前——!巨大的反作用力撞击入面,倘不是眼镜很尽职地为我挡去大部分,我的面部很可能由于此趋于扁平,阳光再无法于之上投下半分阴影。
我不得不为肇事者的自私声讨一番,事实上这是全国之通疾,无处不有,也不足矣为怪了。然而真正成为当事者,你还是会愤愤不平少顷。平日里走弹簧门,已成习惯地以手延迟其关闭,待后方尾随者一同通过,然而置我于挨撞击之境地者,显然从未有过甚么相类的念头。
哀哉,总之我们的礼仪居然是无持久性的,止于台面,弃之于日常。真是一个善变的民族,随场面的改换而改变嘴脸,岂不奇观耶?
我确然期望着所谓礼仪,中国人应将之诉诸于心,付诸于生活,我不希望看到一个仅仅会登台大侃“礼仪之邦”之辉煌,举着一顶泛黄腐朽的所谓高帽,以之炫耀于全人类,然后频频因随地吐痰大小便为他人所齿冷的民族。
再进一步说,礼仪之事不是要求表演作秀的,其普及在于令每一个公民受益,我不愿处处撞见喧哗吵嚷,听众人使用习以为常的污言秽语。
总之,礼应付于心,而仪,无可厚非地应形于表,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表里如一的文明社会产物,礼仪之邦之名,才足矣不成为讽刺地沿用下去。
年的滋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题记新年的钟声缓缓敲响,绚丽的烟花偶尔绽放在大街小巷,空气中那不易察觉的年味萦绕在鼻间。年的滋味是团圆的兴奋。俗话讲 “相
与平凡相伴河水总是那么明净,它将匆匆来往的人群和飘飘洒洒的落叶描绘在自己的躯体。我与爷爷骑着车,一前一后沿河岸缓缓前行着,在风中感受夕阳西下中的浓浓秋意。“你看,十几年
潜行钢琴的世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愿在其中乘风破浪,扬帆起航。但如果没有“潜行”的力量,又如何泅渡这片神秘而美丽的海域?——题记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被钢琴所陶醉的场景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时光不语,岁月不居,时间的长河,静静地淌过……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再不到一个世纪的岁月里,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疲倦也无法使我们停下来。很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