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都是骗人的”,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告诉孩子,说破真相,以免孩子在现实中失望;也有人说,不要告诉孩子,应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美好。还有人认为,说不说破还要根据年龄、时机等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对此,你有何看法和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这则材料作文,是模仿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以及2020年山东高考模拟作文题而出的。材料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引导性材料,包括话题中心“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都是骗人的”以及相应的争议看法;第二部分是写作的具体要求,包括主题、角度、文体、内容等;第三部分是考场写作的习惯性要求。三个部分中,第二部分对写作的限制性最为具体,应高度重视。
同时这则材料又带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一些特点,任务指向明确,就是要求学生谈对“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都是骗人的”这一核心话题的看法,呼应了“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这个新高考改革的重点,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
范文:
童话还是要讲下去的
讲睡前故事,是当父母必备的技能之一。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要求讲故事时,不用拿书,会张嘴就来的,应该就是自己小时候就听过无数遍的童话——白雪公主、白马王子、小人鱼、小红帽儿……可父母讲着讲着,自己会不会突然有种感觉:“要不要告诉孩子,被大灰狼吃掉后不能重新活过来?”“王子和公主的日子与生活不一样。要不要提前和孩子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童话到底是不是“骗人的”?这几天成了热点,因为最近一期的“奇葩说”,探讨的就是这个辩题。节目中演绎一对观点相冲的夫妻,妈妈选择直接说破,告诉女儿,别信什么白马王子之类,以免在现实中失望。而哄着女儿的爸爸觉得,应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美好。到底支持哪一方?节目外的家长们也是吵翻了。认为不告诉孩子童话“真相”的家长认为:虽然未来的生活未必像童话一样,都是最美好的结局,但是,从小就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更不好。而持反对意见的家长认为:让孩子盲目乐观,生活在童话世界,以后会失望。
童话的特点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而且要采用拟人的方法,花鸟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它们都会说话,有感情。这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而童话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并没有一个孩子认为:现实中的小动物、花花草草根本就不会说话呀!不会因这样的问题而指责童话里是“瞎”说。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幼儿时期,他们可以把一切看作是“活的”,可以在现实和虚幻中想象和转换,自然地接受童话故事里的形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就学会把真实生活和故事分开。
父母应该注意到的是,在选择童话时,要找与孩子年龄相符的故事,涉及爱情等内容的童话,实际上是不适合低年龄孩子的。而有英雄主义色彩,斗奸除恶等内容的童话,也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及时提醒孩子,童话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不可以盲目模仿童话人物,这时候可以告诉孩子,童话人物的超能力,是虚构出来的,是“假”的,因为你是现实中的人,所以,你不具备那样的能力。
童话故事满足孩子对神奇世界的浓厚兴趣,为孩子创造了想象、思考、自我陶醉的空间。所以,童话还是要讲下去的,不要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当然,对于童话类读物和影视节目的监管,是让童话更完美的前提。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诚以待人,信以立世顾客对商家特价品的真伪仔细辨认,商家对顾客钞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梁启
高三,晚自习。教学楼灯火通明,鸦雀无声。突然停电!学生们或茫然,或笑闹;或于廊道“散步”,或倚栏而望星空……半小时后,来电。教学楼鸦雀无声,灯火通明。这似乎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某地第一中学推出“无声食堂” ,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