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回放:
凌云寺
司空曙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注:①凌云寺,在乐山凌云山。司空曙作此诗时,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任职。②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起笔交待凌云寺的地理环境,描绘出春山古寺被江流环绕的阔大景象。
B.第二句用“盘空”写出了上山之路的陡峭,“鸟道”一词凸显了山势之险峻。
C.“百丈金身”与“万龛灯焰”两句,写出佛像高大庄严、灯火缥缈如烟的特点。
D.第三联描写凌云寺中的情景:山高云起,湿客衣襟;僧人参禅,落花满地。
15.本诗最后两句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其意味。
参考答案:
14.C
(参考答案:面临万龛灯焰,烟萝不隔虔敬真心。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15.①哲理思索:不一定要在青山古寺,在红尘中也可以觉悟,有哲理的启迪。②结构特色:结尾处突然发问,语意转折,突破了“起承转合”的一般格局。③心志表达:暗含即使在尘世也不会沾染世俗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在红尘也要保持超凡脱俗的品格与境界。
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解读:
一、尾联解读存疑
按命题者的意思,尾联应理解为:我不愿和山僧结社为伴,我回到尘世之中也能保持超凡脱俗的品格与境界。
这种理解的代表是姜子夫2005年主编的《禅诗精选》:“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却决定要下归尘世。此中道理也十分深妙。常住青山,固然是有助于自心澄清,但是若离尘世,终非圆觉。佛法是不离世间的,修行也必须经过红尘的磨砺方有大结果。而悟者更是不分别尘世与青山,所以就要高喝一声‘下归尘世竟如何’了。”后来有论者对此诗的解释沿袭了这一说法,如汪慧敏《试论禅宗对司空曙创作思维的影响》(见《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年1月),其语句表述大同小异,可作参考。
但这种理解有两个疑问:第一,从语气上看,这种理解应为陈述语气,是一种十分自信的肯定,但诗歌结尾却加的是“?”,让人费解。第二,从句意上看,这种理解的情感出发点是作者不愿意与山僧结社,愿意回归尘世,但这样一来,“竟如何”如何理解呢?这三字明显是发问:“最终能怎么样呢?”既然前文已很肯定不愿意与山僧结社,愿回归尘世,也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又为什么发问呢?所以,这种理解是有矛盾的,怕是难以自圆其说。
二、试解尾联
笔者以为,要想原汁原味的解读诗歌内涵,应当回归历史现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司空曙其人。因历史材料的缺漏,司空曙在世的具体年代、准确行迹颇多争议,但根据他留存在世上的作品,可以理出一条大致线索。
司空曙,河北人,出生于唐朝最鼎盛的开元天宝年间,后因安史之乱流寓南方苏州一带,二十多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第二年再考得中,获封洛阳主簿,后升任门下省左拾遗。大约在大历年间(766年—779年)中期,他被贬谪为江陵郡长林县县丞,这一次贬谪对他打击很大,后得朝廷赦免,旋即到西川节度使幕府当幕客,先后在张延赏、韦皋两任节度使帐下当幕僚。(胡佩《司空曙诗歌研究》)韦皋在任期间,乐山大佛已停工四十多年,尚未完工,于是他捐赠自己的俸金,率人继续修建,前后共计十九年完成了工程的较大部分及最后的收尾工作,并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大佛工程完工后亲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以记其事:“贞元五年,有诏郡国伽蓝,修旧起废。遂命工徒,以俸钱五十万佐费。或丹采以章之,或金宝以严之。至今十九年,而跌足成形,莲花出水,如自天降,如从地涌。众设备矣,相好具矣。爰纪本末,用昭厥功。”司空曙《题凌云寺》当作于大佛完工之后(陈华昌,陈黎清.乐山大佛二题[J].中华文化论坛,2013(01):46-51.),其诗第二联“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正好和“或丹采以章之,或金宝以严之”的大佛神貌相映衬。再之后,韦皋因病薨逝,司空曙行迹也渐不可考。
(一)回归历史现场理解诗歌
据上文,《题凌云寺》诗极有可能正好做于大佛完工之时,司空曙作为韦皋幕僚参与了大佛揭幕开光典礼,作者所见的大佛正好金碧辉煌、宝相庄严。写这首诗,除了赞叹佛像之外,自然还有称颂韦皋之意。所以,本诗前三联全是赞颂之词,到第四联,自然也难含转折之意,顺理成章的应该表现出作者想与寺僧结社的意愿。可翻译为:“我如果不与寺僧结社,回到尘世之中,我最终又能如何呢?”这样,也契合了尾联的疑问语气,表达了对大佛,对韦皋的赞颂之意。
如果按照命题者的意思,前三联极尽赞美之能事,第四联突然转折,“我不和山僧结社为伴,回到尘世之中也能保持超凡脱俗的品格与境界”,试想,这层意思让他的上司韦皋看到该作何感想,韦皋捐出俸禄并花十九年把大佛完工,其功极大,而且亲撰《大弥勒石像记》,可见其志得意满,现在一个小小幕客却堂而皇之拂我美意,怕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吧?
(二)作者反用东林结社之典故
“不与方袍同结社”一句实则使用了晋陶渊明与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白莲结社之典故。东晋慧远法师于庐山东林寺,同当世名士、高贤、佛门僧徒等共123人结社精修佛法,掘池植白莲,称“白莲社”。慧远法师敬重陶渊明,曾多次劝他加入白莲社,甚至还破戒允许他喝酒,但由于思想不一致,最终陶渊明还是攒眉而去。
本诗尾联正好给陶渊明东林结社做了最好的注解:“我如果不与寺僧结社,回到尘世之中,我最终又能如何呢?”一个反问语气,正表明了作者愿意与寺僧结社的本意,而其中,也似乎间接的表现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不认同。陶渊明挂冠归隐,而司空曙虽沉沦下僚,但终其一生一直游走在官场的边缘,从未离去。况且,陶渊明不结社,本处于思想不一致,但司空曙的思想却和佛家是很接近的。
(三)佛家思想对其影响甚深
司空曙在功名上始终不甚如意,始为拾遗,后遭贬谪,宦海浮沉,使他心灰意冷,企图逃避现实到佛理中去寻找心境的安宁。他有数量不少的诗同佛道发生关系,对禅师道人往往流露出追慕之情,如“翠竹黄花皆佛性,莫教尘境误相侵”(《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闲园即事寄暕公》),“百年飘若水,万绪尽归空。何可宗禅客,迟回歧路中”《赠送郑钱二郎中》。
并且,在这些涉及佛寺的诗歌中,有多首直接点出了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之名,反映出诗人对寺院生活的流连和向往,如“一愿持如意,长来事远公”(《同苗员外宿荐福常师房》),此处“远公”即指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闲园即事寄暕公》。
司空曙被贬谪为江陵郡长林县县丞以后,佛学更成了他解决出世与入世矛盾的一把钥匙,为他缓解了遭受贬谪的失落和痛苦,如“雁稀秋色尽,落日对寒山。避世多称疾,留僧独闭关。心归尘俗外,道胜有无间。仍忆东林友,相期久不还”《深上人见访忆李端》。
由此可知,司空曙一生除了一直游走在官场边缘,也长期和佛道为伴。这两者其实是因果联系,因为在官场上的不得志,他总得找到一种方法来排解自己内心的忧闷。《题凌云寺》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此时他身处西南边地成都,做一个小小的幕客,其内心的抑郁读者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宁波出版社2021小学语文学习好帮手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答案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好了,本书是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发行,配人教版教科书使用,将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细致解读,突出逻辑性、规律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21小学语文学习好帮手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答案 2021-12-05 10:59:32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21小学语文学习好帮手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答案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好了,本书是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配人教版教科书使用,包含基础知识巩固与积累、感悟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21小学语文学习好帮手一年级上册人教版答案 2021-12-05 10:31:50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21小学语文学习好帮手一年级上册人教版答案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好了,本书是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配人教版教科书使用,重视基础巩固,着力综合运用,使同
嗯的读音是ng还是en 嗯的读音为什么是ng 2021-08-19 18:13:40很多人突然发现嗯这个的读音并不是想象中读作en,而是ng,而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的en,那么到底是哪种读音呢?一起来看看原因吧!这个在文学上的读音是ng,但是日常生活中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