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这次收集的是河北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感兴趣的伙伴注意查看哦
命题教师:支娜校对:曹放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学传统,网络创作秉持中华文学立场,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网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自,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择天记》等众多热门小说展现的玄幻世界,均可在传统神话中找到源头。
文学是变化的,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更是这样。不过,不管怎么变,网络文学终归还应该是文学,大凡是文学就该有一些属于文学的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多年前就有作家提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载体、阅读习惯和表现方式,不能改变文学本身,如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离不开文化立场的主体定位,即时对接优秀文学传统,使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性的积极力量。从古代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优秀文学传统,这一中国文脉对于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有用,而且有效,不仅不能终止于网络,而且应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网络文学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必将促使自己从“高原”走向“高峰”,创造出新境界。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从零开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人们好像不太关注网络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但事实上网络文学蕴含着中华文学的传统和立场。
B. 网络文学离不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文学也会走向进一步繁荣。
C. 网络文学虽有些另类,但其中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则与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D. 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凝聚着中国力量优质源头的网络文学正为我国文艺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便直入论题,点明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 第二段引用某网络作家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网络文学赖以存在的两个基础。
C. 文章列举四大名著,与《择天记》等网络文学形成对比,论证了网络作品应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D. 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要表现的观点进行论证,既有说理,又列举实例,易于读者接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人类其他精神生产一样,网络文学创作不存在从零开始和随心所欲,而是在继承之上的创造。
B. 网络文学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其语言表达、情节设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
C. 文学的发展是求变的,但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本身的要素却不会因时代而变化。
D. 网络文学要想从“高原”达到“高峰”,创造出新境界,就需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答案】1. C 2. C 3.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有着14亿人的庞大而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是足以傲视全球的经济优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的源泉所在。
如果说,过去的40年,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入融入全球化进程,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满天下。那么,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中国具有这么大的内在消费动力,再过30多年,就完全可以成就一个“世界消费市场”。显然,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符合中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也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取向。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又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行进在这条转换的路途上。
然而,在未来十年,中国要真的能够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重要消费市场”的跳跃,受到挑战的因素还会很多。依笔者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家庭居民消费升级还必须跨越三个“坎”,还要完成一段比较艰辛的爬坡过坎过程。
一是必须解决好消费结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GDP增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时保持相对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城镇房价不断攀升,改变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安排。这几年居民家庭房贷负担不断加重,居民加杠杆有增无减,而收入远远被家庭债务抛下。2006年,负债收入比还只有18.5%,2018年已经高达77.1%。住房消费支出产生了对消费明显的挤出效应。2018年5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远远低于预期,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最低。住房问题本质上是经济结构的失衡,这透支了居民家庭社会购买力,未来几年还存在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通胀的趋势。如果处理不好结构性平衡问题,消费市场或存在一定的“断层”。
二是必须解决好社会保障账户充实问题。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无疑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银发市场”,养老市场的发育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但目前养老体制改革还需要大力推进,最主要的是养老金“亏空”问题尚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最近有关专家提出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养老金支付或要递减”就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在有效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态势下,包括养老金、医疗费用支出在内的社会保障账户如何“填实”,将直接影响居民未来的消费预期稳定,进而压缩消费市场的成长空间。
三是必须解决好消费动力体系问题。现在比较看好的是随着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会孕育出一大批新的消费市场,特别是看好未来以新经济业态支撑的新型服务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勃兴一批区域经济市场,但其背后必须解决好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否则,人口会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将带来大量的城市社会治理问题。这一方面会造成消费市场结构性的畸轻畸重;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小众消费市场”对“大众消费市场”的压制,整体上会削弱全社会的消费动力。解决全社会消费动力问题,根子在于社会分配体制改革。
当然,中国社会向来具有极大的韧性和回旋空间,形成世界级的消费市场,我们的理想可以足够的“丰满”,但城镇居民现实生活的压力多少有些无奈的“骨感”,这决定着成就世界级消费市场,并不必然迎来一条坦途。为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政策考量。比如,我们需要以更积极更系统的消费政策激发消费潜能,以更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广大群众的消费预期,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高质量投资带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制度性运行成本,从而缩短经济结构调整的“磨底期”,迎接新一轮消费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2018年7月13日《中国经时报》,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能够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又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B.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GDP增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保持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C. 在有效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态势下,社会保障账户如何“填实”,将直接影响居民未来的消费预期稳定,并且压缩消费市场的成长空间。
D. 随着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特别看好的是以新经济业态支撑的新型服务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勃兴出的一批区域经济市场。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肯定了中国具有足以傲视全球的经济优势,也肯定了再过30多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消费市场”。
B. 为了充分说明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这条路并不是一条坦途,作者从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必须跨越的三个“坎”。
C. 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论证了城镇房价的不断攀升,改变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安排的这一观点。
D.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论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结构性平衡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消费市场也许会存在一定的“断层”。
B. 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银发市场”,这就意味着养老市场的发育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C. 消费潜能需要我们更积极系统的消费政策来激发,社会分配体制改革是全社会消费动力问题解决的根本。
D. 城镇居民现实生活压力多少有些无奈的“骨感”,不过理想是够丰满,这注定着成就世界级消费市场这条路并不必然是一条坦途。
【答案】4. A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保持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说法错误,原文是保持相对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C项,并列关系错误,原文是递进关系。D项,“,特别看好的是以新经济业态支撑的新型服务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勃兴出的一批区域经济市场”说法吧未然当成已然,原文是特别是看好未来以新经济业态支撑的新型服务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勃兴一批区域经济市场。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作者从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必须跨越的三个‘坎’”中“由浅入深”说法错误,三个“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并列关系。故选B。
【6题详解】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转折关系错误,原文是我们的理想可以足够“丰满”,但城镇居民现实生活的压力多少有些无奈的“骨感”。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 小说在构思上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 “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
D.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8. 请结合文章分析张自忠将军的形象特点。
9. 小说中,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既有其副官的叙述,又有日军的记载,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②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盖被子,常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③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④英勇无畏。如指挥军队抗日,视死如归。⑤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
9. 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日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作用:①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 方的叙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述祖,字恭文,荥阳开封人。祖羲,魏中书令。父道昭,魏秘书监。述祖少聪敏,好属文,有风检,为先达所称誉。释褐司空行参军。天保初,累迁太子少师、仪同三司、兖州刺史。
时穆子容为巡省使叹曰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贪夫廉懦夫有立今于郑兖州见之矣。
初,述祖父为光州,于城南小山起斋亭①,刻石为记。述祖时年九岁。及为刺史,往寻旧迹,得一破石,有铭云:“中岳先生郑道昭之白云堂。”述祖对之呜咽,悲动群僚。有人入市盗布,其父怒曰:“何忍欺人君!”执之以归首,述祖特原之。自是之后,境内无盗。人歌之曰:“大郑公,小郑公,相去五十载,风教犹尚同。”
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所在好为山池,松竹交植。盛馔以待宾客,将迎不倦。未贵时,在乡单马出行,忽有骑者数百,见述祖皆下马,曰“公在此”,行列而拜。述祖顾问从人,皆不见,心甚异之。未几备征,终历显位。
及病笃,乃自言之。且曰:“吾今老矣,一生富贵足矣,以清白之名遗子孙,死无所恨。”遂卒于州。述祖女为赵郡王睿妃。述祖常坐受王拜,命坐,王乃坐。妃薨后,王更娶郑道荫女。王坐受道荫拜,王命坐,乃敢坐。王谓道荫曰:“郑尚书风德如此,又贵重宿旧,君不得譬之。”子元德,多艺术,官至琅邪守。
(唐?李百药《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一》)
【注】:①斋亭,供斋祀用的亭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穆子容/为巡省使叹/曰/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贪/夫廉懦夫有立/今于郑兖州/见之矣。
B. 时穆子容为巡省使/叹曰/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贪夫廉/懦夫有立/今于郑兖州见之矣。
C. 时穆子容/为巡省使叹/曰/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贪夫廉/懦夫有/立今于郑/兖州见之矣。
D. 时穆子容为巡省使/叹曰/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贪/夫廉懦夫有/立今于郑/兖州见之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即脱去平民衣服,借指始任官职。
B. 郑兖州是以官职称传主,古人使用称谓很讲究,关系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对人的称谓都可能不同。
C. 铭是刻写在石头上记述生平、事件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逐步形成为一种文体。
D. 艺术在古代指的是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也可以特指经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述祖才德出众。他小时候因会写文章,能约束自己的言行,被先贤称赞过。他创作的琴曲,被当时的人认为绝妙。富贵之后与人交游,他置办的酒食很丰盛,而且送往迎来不知疲倦
B. 述祖访寻父亲遗迹,只得到一块破损的石头,他呜咽不止,不仅仅是哭白云堂不存,念想断绝,也是哭历史无情,所有人都难免被历史湮没的悲剧命运。所以述祖哭石,悲痛之情能够感动群僚。
C. 述祖父子为政宽仁,善于教化。有人盗布,述祖的父亲抓住了偷布贼,述祖却破例宽恕了他,从此以后,境内没有盗贼。因此,光州人歌颂他们:“大郑公,小郑公,相距五十年,风俗教化还一样。”
D. 述祖历任要职,庄严持重,受人尊敬。述祖的女儿是赵郡王高教的妃子,述祖经常坐着接受郡王行翁婿之礼。郑妃去世后,赵郡王娶了郑道荫之女,郡王对岳父的礼数大变,说:“您不能跟郑尚书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
②吾今老矣,一生富贵足矣,以清白之名遗子孙,死无所恨。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述祖能弹琴,自己创作《龙吟十弄》,说是曾经梦见有人弹琴,醒来写成。
(2)我现在老了,一生富贵已满足了,把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死了也没有遗憾。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3小题,12分)
14.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 ①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既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又能唤起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起到暗示和过渡的作用。
B. ②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正如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女子也不要沉溺于爱情。
C. ③男子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则无法解脱;语气坚定不移,流露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深切依恋,无法自拔。
D. 本章节使用议论性的语句,暂时中断了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他们的感情并不能永远如叶之“沃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流露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深切依恋,无法自拔。”错误,流露出的情感应是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故选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①斟琼液。
醉唱玉尘②飞,困融③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蘸甲:指酒斟得太满,捧杯时指甲会沾酒。②玉尘:指雪。③困融:困倦。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六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四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
B. “捣椒泥四壁”,是把花椒捣碎,与泥混合,涂抹在房屋四壁。汉未央宫有椒房殿,乃皇后所居之室。这里写“豪贵家”以椒泥房,可以想见室内的温暖、芳香与华丽。
C. 在这大雪飞扬、地冻天寒的日子里,“饥寒人”还在劳作不已,为生活而奔走,为生存而挣扎。“岂知”,不仅是责问,简直是痛斥。
D. 本诗在前两句环境烘托之后,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前两幅是静状,后一幅是动态。
16. 本诗主要使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对比手法。集中反映了晚唐政治昏暗、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不顾民生疾苦的不满与愤慨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5分,每空1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嵌入星宿名,极言山的高危,又刻画出了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
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
③李煜的《虞美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颇多,其中“________”一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的绵绵不断。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扪参、仰胁息、抚膺、坐长叹、兴隆、倾颓、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B. 初露锋芒 一日干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C.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D.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答案】18. B 19. A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对照错例找到错误,这个句子共有三处错误,第一,“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排除A项、D项;第二,“综合”修饰“利用”,排除A项、C项;第三,“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技术”并列短语,语序要恰当。故选B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规则”的先后顺序。先“学习”,然后是“摸索”“掌握”规则。故选A。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所以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故选D项。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1.下列诗句蕴含哲理与漫画《五指争功》一致的是
河北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阶段考试
A.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所给漫画中,五个手指分别表述自己的功劳,也就是分别现自己的长处,暗示别人的短处。所给四个选项中,A项,写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强调的是事物各有优点和缺点;B项,“江山代有才人出”,说的是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强调的是事物是发展的;C项,“种禾终不生豆苗”,意思是种下禾是不会长成豆苗,是说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D项,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说提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故本题答案应为A项。
22.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惊闻你校在省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上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市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市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务必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答案】①“惊闻”修改为“欣闻”;②“你校”修改为“贵校”;③“痛击对手”修改为“战胜对手”;④“务必”修改为“希望”;⑤“添砖加瓦”修改为“再谱新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惊闻”一般指坏事,多指“噩耗”“坏消息”,与“贺信”的场合不合;“你校”使用不当,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时候一般用“贵”;“痛击对手”使用不当,语气太重,可改为“战胜对手”;“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口气太强硬,可改为“希望”;“添砖加瓦”不当,“添砖加瓦”指建房屋时给不断地添砖块加瓦片,后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多用在自身,此处用在教育局给学校的贺信中,使用不当,应改为“再谱新篇”。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3.下面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②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连续井盖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道路标志与实际脱节和不符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目的是,给驾驶者或行人提供引导、提示。如果提示本身就成问题,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何谈引导?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必然导致交通事故。对此,路标设计者和城市交通的管理者,还需再多用点心。
①归结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 。
②划分责任错误,应当修改为: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
③定性不符合事实,应当修改为: 。
【答案】①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③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②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搞清第②句的逻辑推理错误原因。“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这句话的逻辑推理明显有问题,前后句并不能得出这个条件,即“解决道路标志与实际脱节和不符的现象并不是社会各界担当的责任,”,再结合②句前面的句子 “划分责任错误”,可知解决道路标志与实际脱节和不符的现象的责任只是相关部门的责任,这个部门根据文段提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和我们对社会部门职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逻辑为:“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仿照②的方式,第①句“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说法太绝对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根本原因,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因为“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连续井盖事先无提示等问题,”并不一定就“交通事故频发”。同样,第③句“必然导致交通事故。”说法过于绝对,明显推理错误,因为“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不一定必然导致交通事故”,可见定性不符合事实。以上的推理都是太绝对了,造成逻辑上的错误。
【点睛】逻辑推理题,解答好此题,应逐一分析语句的意思,从逻辑的角度判定这些说法的错误,比如说法不能太绝对化。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三下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小编收集完整了,需要请及时检查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三下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
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下先享题信息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03-25 11:39:16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下先享题信息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小编已经收集整理好了,需要核对参考的伙伴注意查看哦衡水金卷2019年高三下先享题信息卷四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高考冲刺
2019年菏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03-19 14:40:132019年菏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小编已经收集整理好了,需要核对参考的伙伴注意查看哦2019年菏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三怎么做到专注学习?1学习一直很好,压
湘赣十四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03-14 14:34:06湘赣十四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小编已经收集整理好了,期中包含(湖南省长郡中学)、(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等知名中学,感兴趣的伙伴来答案圈看看哦湘赣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