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读后感
《兰亭集序》中有着对生命的感慨,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话说到后人看待今人,正如现代人看古代人一样,这种超时空的感官看待不禁让人深想。王羲之写此是有感而发。文里说到人们在年轻遇到想要追求某种事物之时就会及尽享乐,但是到了后面当自己这种感情满足后就会开始思考:有时生与死也是人生的大事,我们看到死亡,看到前者的诉说,就是会有这种共鸣。人们彼此交往,瞬间就度过了一生。心情随着生平抒发感慨,后人看到这些也会产生共鸣吧!前者共悲欢,后者看悲欢、品悲欢,共鸣。真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同时在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好,知道悲欢,悲欢共存并无不堪。想起了苏轼和苏辙两位文豪。苏轼洒脱豪迈,常常任性而为。
曾经听过一则讲述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之间情谊的视频,现将其内容大致复述如下。
弟弟苏辙内敛稳重,理性克制。他们一同参加科举,都有着被赏识的才华。苏轼的一生写下过许多的诗词。《水调歌头》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的他与苏辙分别了七个年头,四处流转。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旁人避之不及。 当时苏辙写下《为兄轼下狱上书》,里面这样写“臣欲乞纳在身官 ,以赎兄轼 ,非敢望莫减其罪, 但得免下狱死为幸。”苏辙为他处处打点,苏轼一度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悲痛中写下绝笔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十年前父母身亡,两人相依为命。这个家要再走一个就真的散了,乌台诗案结束后,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江西。苏辙也曾去看望过苏轼,并与和张怀民一同游玩,写下黄州快哉亭记里后面的命运起起伏伏。苏轼不断遭到贬谪,苏轼一家老小盘缠,路费不少都是苏辙鼎力相助。苏轼被贬到海南后,苏轼与弟弟两人海南广东隔海相望,对他们来说似乎近在咫尺,又远隔千万里。
苏轼一生的诗都是乐观豁达,但是在给苏辙的家书家信中写的是柔情与脆弱。苏轼写给弟弟“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而苏辙则说:“手足之爱 ,平生一人。抚我则兄 ,诲我则师。”
1101年苏轼病逝常州,最大的遗憾是未能见到苏辙一面,苏辙在整理苏轼遗作之时发现来往旧文,悲痛写下“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此时苏辙62岁,头发斑白,成了无父无母无兄的孤儿。苏辙尊重苏轼遗嘱,将其葬在河南的郏县西北。十一年后苏辙去世,后人遵从遗嘱将其葬在了一起。此时他们终于在了一起。即使入土,亦如安好。远离世尘纷扰,此时的地母用她的怀抱 ,将其浓情牵起在一起。
古代的传信,在不同之地,须跨越山海,在那年静的时代 ,我们也只能静心地爱一个人。距离把时间拉长,却把情感浓度变稠。所谓物是人非,皆不过是用自己难言的情融入文字里。《兰亭集序》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生死 ,后人看前世。 都会抒发自己的无限情感,在这些无限情感之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情感寄处,透过前世的衰悲,让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让我们好好的珍惜现在。 所谓爱隔山海,但依然去爱。
兄弟之情,悲悯之情,都是人生的寄托。人生的重逢,就像是王羲之诗中所写“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 跨越时空地看往事,我读着古诗词,就在每首诗中重逢着,看着诗人们的重逢 。杜甫的“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写出了他遇见李龟年,思绪拉回到了四十年前的长安,岐王府邸里的繁华,歌舞生平一切都在重逢中的脑海划过,这一刻他的思绪与过往重逢了。杜甫有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诗中表达的是万古之物永垂,但时代变迁。正如李白写的“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文观止,观之有感,不止有余!
所谓国人有梦,则中国有梦。中国人的梦想便是中国的梦想。若谈中国的梦想,必定要谈到《艾青诗选》。这个诗作中充分地描写着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命运的诗人,用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触
李白传读后感700字 关于李白传的读后感700字 2022-09-23 17:44:33这本《李白传》讲述了李白生平,从几个人生阶段讲述了李白:天才少年、仗剑去国、酒隐安陆、待诏翰林、巨星相会、十年漫游、从宾获罪、天夺壮心、千古华章。读完此书,仿佛路过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后感800字 2022-09-23 08:52:15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儒林外史》是一部专门反映科举制度下士人生活百态的作品,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和对制度造成的人性畸变的精准刻画而成为中国流传千古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狼和七只小羊读后感400字 关于狼和七只小羊的读后感400字 2022-09-21 18:09:04暑假里,我阅读了《狼和七只小羊》这个故事,它讲述了一只羊妈妈生了七只小羊,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一天羊妈妈要外出,临走时她告诉小羊们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大灰狼知道了,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