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近几年,全国多所城市纷纷打造“一公里半径读书圈”,社区图书馆、读书自助驿站、流动读书点、街道书屋纷纷“上线”。这是城市打造自己文化品牌的众多举措之一。最美夜市、建筑艺术馆,原生态民居、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各大城市都亮出了自己的文化名片。
②面对严峻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为了减少人员大规模流动,不少城市发出倡议:就地过年。各地相继启动暖心行动:图书馆举办年节特色活动,社区“一对一”指导年夜饭,对就地过年的人员实施奖励,发放现金补贴……收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名片,人们在这样的城市找到了归属感。
一座城市应该给人留下什么样的记忆或印象?一座城市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片?在你居住生活的城市,某报社开设了一个新的专栏“城市名片”,邀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城市建设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
这是一道有具体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考生行文时需要根据情境,结合任务展开写作。两则背景材料聚焦“城市名片”“人文关怀”“城市归属感”等关键词,意在引出作文主体中的两个设问,引导考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分清主次,背景材料只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的具体任务,所以考生不可只局限于背景材料展开论述而忽略了具体的写作任务。
范文:
予人文关怀 绘城市名片
梭罗曾纵笔长叹:“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然而生活其中,孤独尽失,爱意隆盛。城市以其特有的暖心之举、人文关怀,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有了归属感。我想这正是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城市建设既要有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让人们安居其中;更要有体现城市内涵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展现城市文明。如今年春节各地启动暖心活动,为就地过年人民呈现一场文化之旅,诚意满满,实惠多多,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暖意,在心里激起幸福的味道。这一切构成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龙应台曾言:“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城市让人们聚集,文化让彼此同心,产生归属。
如今岁月静好,从“自动取款处”到“免费早餐提供”,从“城市爱心墙”到“感动中国人物”,从“24小时书店”到“最美街角”,我们的城市已经通过种种举措诠释了一座城市应有的风度和内涵。与此同时,民俗庙会、原生态民居等接地气的人文活动也纷纷开花,民众通过网络将脚步延伸至每个角落——我们目睹两会召开,目睹城市建设,目睹一张一张浩荡波澜的城市名片巍巍而立。一座灰色的城市,无法拥有一个靓丽的形象;一张不具人文情感的城市名片,也便永远无法指引一座城市踽踽前行。
一座城市只有呈现足够的人文关怀,才会产生爱的救赎力量和文化的丰沛浩荡,人们才会坚信风雪无法撼动一束光的方向。无论遇到何种灾难,这座城市都不会停止运转,而这些平凡的普通人也不会因为危机而失去生活的勇气。相反,倘若浮世喧嚣,浊尘蔽目,人文尽失,城市便只会风去云殇。我无法想象某国将疫情置之不顾肆意妄为,更无法想象一座城市灯芯火把却冰冷到夜光难眠,这样的城市何谈“人情味”?
一座城市的眼睛,除了平视和仰视,更应该经常俯视,俯视疾病和痛苦,俯视夹缝和角落。学会“俯视”,才会以全方位的视角建设温暖城市,才能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名片——勾勒世间温暖,折射城市辉芒。
材料一: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
这样的人让我暖心微风拂过脸颊,掀起一丝丝涟漪,令人神清气爽,而难得如此惬意的场景,车上的四人却正在心急火燎地等待着,完全辜负了如此好的天气。“快点!快点!”妹妹敲打着车椅,催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新年前夕,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的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千年前,桑树走来,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4千年前,桃树、柑橘用果实丰富着人类的味蕾。2千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万千生灵……一个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