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在全区公检法系统竞职笔试中,突破常规思维,聘请18名少先队员担当“监考官”,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生“秉公执法”,当场抓住25名作弊考生。此举因“大人的事小孩干”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题
本题属于图文组合类材料作文,漫画与时事相结合,通过夸张手法增强了讽刺的力度,用小学生担当监考官“秉公执法”的形象画面激活考生思维。主要考查考生理性分析和评判时事热点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大人的事小孩干”是关键信息点,考生可以从“大人的事为什么要小孩干”“大人的事小孩干得怎么样”和“小孩干大人的事到底行不行”等方面联系现实进行追问和思考。本题注重塑造考生的“社会品质”,引导考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思考自我成长需面对的问题。如何看待社会的不良现象,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每一个“小孩”和大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于童心处觅诚信。
2.大人的事小孩干,到底是形势所逼还是推陈出新?
3.少年包公让我们重拾诚信。
4.让小孩“秉公执法”,大人怎么了?
5.小学生监考是创新,但更多是无奈。
范文:
莫让诚实之光,沦为人性之殇
凉州区在全区公检法系统竞职笔试中聘请18名少先队员担当“监考官”, 小学生“秉公执法”,当场抓住25名作弊考生。小学生身上所闪烁的诚实之光,是当下社会紧缺的“必需品”。然而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这场“秉公执法”的监考“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所暗藏的“诚信危机”。
“大人的事小孩干”,缘何收获如此意外的效果?
我想,当是他们的诚实得以托举起公正的结果,而大人与之年龄、阅历不相符的办事准则已成为全社会的诟病,是以引发众议。人们常说“童言无忌”,而正是由于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与勇气,才使孩童身上的诚实之光愈发可贵。鲁迅先生有言:“所有伟大的人格素质中,最重要的便是一个‘诚’字。”大人常年流连于名利场中,与功名利禄打交道,为世间纷扰所困,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然而当人生的黄昏降临,蓦然回首,却发现丢了最为重要的“诚”,实为惑矣。大人因囿于面子、维护学生尊严等种种因素,丧失了监考官应有的责任担当,竟不如孩童的诚实揭发来得公正,实为人性社会之殇。
“大人的事小孩干”,又为何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大人的事小孩干”,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生“秉公执法”,言外之意大人不能“秉公执法”,如果大人不能“秉公执法”,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试想,若每个大人都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诚信,中国就真的生病了。回望曾经,毒奶粉、注水肉、假疫苗给国人带来的惨痛伤害还历历在目,豆腐渣工程、地沟油炸油条、苏丹红鸡蛋造成的国人信任危机犹未消除。不过好在还有格力、华为等良心商家、企业恪守初心,做好人民生活的“监考官”,这才不至于让人民的答卷上混沌一片,不让诚实之光沦为人性之殇、散落满地无人拾起的窘境上演。
莫让诚实之光,沦为人性之殇,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
小学生的“秉公执法”收获了想不到的好效果,而我们社会的诚信长城却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建设。当我们每个人都举起心中澄净的诚实之光,簇拥起诚信的火把,才可为诚信中国伟大之业的建设注进精神动力和无限滋养。那时,《礼记》中所描写的“货恶之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大同社会也有望实现了。
莫使诚实之光,沦为人性之殇。《战国策》中有云:“唯天下之至诚,方能经伦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当“诚实”二字成为人生的“压舱石”,小到一场竞职考试,大到一个国家的社会治安,都无从烦忧苦恼了吧。愿华夏大地上燃起诚实之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是以诚信中国方可到来,人性之殇无迹可循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1:1978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一篇短文,题目折射了当时人们迫切希望国家走上正轨、渴望国家富强的信念
4500元大学生活费材料作文800字 关于要4500元大学生活费材料的作文800字 2020-06-09 11:14:10材料一:最近,有大一女生跟妈妈要4500元的生活费,被拒后感到委屈,并坦言2000元的生活费捉襟见肘,这引起了网友的一片热议。材料二:近日,“00后大学新生向父母借钱上学”的消息,在网上
共处与宽容作文800字 关于共处与宽容的作文800字 2020-06-09 08:37:01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刚才读过梁实秋先生的《旁若无人》,再读读下面的两则名言,联想到自己怎样的经历或者社会现象?产生了怎样的看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
挑山工材料作文800字 关于挑山工的材料作文800字 2020-06-08 12:29:4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挑山工是泰山上靠人力往山上或山下挑运东西的一种古老的职业。在泰安市举行的荣誉市民颁证仪式上,作家冯骥才深情地说:“《挑山工》这篇散文只不